学子风采
学子风采
    学子风采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子风采 > 正文

    夏季校园安全之灾害预防

    发布日期:2018-05-27

    灾害性天气、山洪、泥石流、滑坡、雷击、地震等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存。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,做好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,贵在坚持。只要我们充分认识、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,加强安全教育,普及防灾减灾知识,掌握防范方法,可有效避免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。因此,学校各处室、各班级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安全做好灾害预防工作的重大意义。牢记“隐患险于明火,防范胜于救灾,责任重于泰山”,克服安全工作中的侥幸心理、麻痹思想和厌烦情绪,以高度负责的精神,采取有力措施,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。

    1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。

    各班要结合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,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,通过多种形式,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知识教育工作,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、避险意识和自我保护、救助能力。各班要在地方课程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,采取班会、队会、校会、升旗仪式、专题讲座、墙报、板报、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,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,通过游戏、模拟、活动、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。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、交通、治安、卫生、地震等部门,以及与家庭、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。

    2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。

   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,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,确保安全。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、学生安全教育情况、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。

    3、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。

    要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、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。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,及时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,加强舆论引导,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,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。

    4、强化责任,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。

   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预防工作,要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落实安全责任,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。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,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。

    天气灾害的预防与自救措施

    雷电天气

    (1)留在室内,关好门窗;在野外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,要将手表、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,千万不要在离电源、大树和电线杆较近的地方避雨;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,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;双脚要尽量靠近,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,以减少“跨步电压”;野外最好的防护场所是洞穴、沟渠、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。

    (2)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、音响等电器,不要靠近打开的门窗、金属管道,要拔掉电器插头,关上电器和天然气开关。切忌使用电吹风、电动剃须刀等。不宜使用水龙头。

    (3)切勿接触天线、水管、铁丝网、金属门窗、建筑物外墙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,不要收晒衣绳或铁丝上的衣服。不要从事电话或电线、管道或建筑钢材等安装工作。切勿处理开口容器承载的易燃物品。

    (4)不要或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,不宜停留在铁栅栏、金属晒衣绳以及铁轨附近,切勿站立于山顶、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。不宜进入和靠近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、车库、车棚、临时棚屋、岗亭等低矮建筑。

    (5)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或活动,不宜停留在游泳池、湖泊、海滨、水田等地和小船上。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,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,不宜把锄头、铁锹、羽毛球拍、钓鱼杆、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。

    (6)如果在雷电交加时,头、颈、手处有蚂蚁爬走感,头发竖起,说明将发生雷击,应赶紧趴在地上,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,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、项链等。等雷电过后,呼叫别人救护。

    (7)不宜骑马、骑自行车、驾驶摩托车和敞篷拖拉机,汽车往往是极好的避雷设施,因有屏蔽作用,即使被闪电击中汽车,也不会伤人。

    (8)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,此时应提高警惕,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“跨步电压”,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,而应双脚并拢,跳离现场。

    (9)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,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,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,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,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,因为水能导电。

    (10)在户外躲避雷雨时,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,同时双手抱膝,胸口紧贴膝盖,尽量低下头,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。

    (11)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,说明正处于危险环境,此时应停止行走,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,不要与人拉在一起,最好使用塑料雨具、雨衣等。

    洪涝

    (1)受到洪水威胁,如果时间充裕,应按照预定路线,有组织地向山坡、高地等处转移;在措手不及,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,要尽可能利用船只、木排、门板、木床等,做水上转移。

    (2)洪水来得太快,已经来不及转移时,要立即爬上屋顶、楼房高屋、大树、高墙,做暂时避险,等待援救。不要单身游水转移。

    (3)在山区,如果连降大雨,容易暴发山洪。遇到这种情况,应该注意避免渡河,以防止被山洪冲走,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、滚石、泥石流的伤害。

    (4)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、电线低垂或断折;要远离避险,不可触摸或接近,防止触电。

    (5)洪水过后,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,做好卫生防疫工作,避免发生传染病。

    高温天气

    高温灾害主要是气温太高而引起人员。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。

    高温标准: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℃以上时称为高温,达到或超过37℃以上时称酷暑,连续高温酷暑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、心理,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。

    (1)迅速转移到阴凉、通风的地方。

    (2)用冷毛巾敷头部,并擦身降温。

    (3)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,清醒者可服用人丹、绿豆汤等。

    (4)对昏迷者可用手指掐人中穴,同时立即送医院救治。